太原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九三学社太原市委员会的团体提案(五)
 

    

建立太原市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因此,“加速建立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未来20年将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中国走工业化道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机遇期。太原市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构架中的组成部分,通过营造良好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竟争力,从而增强我市的整体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通过创新体系的建设和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围绕我市优势产业的市场开拓,重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用足用好全社会的创新资源。实现政府创造环境,加速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一、太原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地方区域越来越融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技术竞争,区域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与创新体系是增强区域经济活力的源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区域经济新一轮竞争力的基石。
     2004年初,太原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两办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10个与之配套的政策性文件,形成了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1+10”政策体系。
     我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列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突出重点,保证投入,完善服务,整合省城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快科技园区和孵化基地建设,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清洁能源示范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加快科技中介体系建设,提高科研成果的吸收转化能力,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力争走出一条以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引进大项目、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高,60%的大中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经认定的国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达38户,高新技术产品达665项,企业获省一、二等奖比“九五”期间增加25项,2005年,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404家(其中区外高新技术企业达32家),高新技术产值和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有所增加,分别达到18.45%和20.67%。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初具规模,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3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4个;建立了内存万余条信息的科技资源数据库、1000余项成果的科技成果库、2000余个项目的科技项目库,面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2005年,按照市政府《关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了技术研发公共平台、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一网两库”三类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经单位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媒体公示、政府审定,确定了20家市级行业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了一批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项目。
     科技投入水平逐年提高。全社会科技投入97亿元,年均增长17%,其中,财政科技投入2.59亿元,年均增长42%。2005年,市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占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1.27%,与“九五”末基本持平,实际投入比“九五”末增加了2489万元。大中型企业科技投入达到了9.21亿元,是“九五”末的3.32倍,企业科技投入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人才强市”战略稳步推进。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强化科研团队建设。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在光电子、煤化工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并拥有原始创新成果的科研团队。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万人,五大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占半数以上,呈现出专业化、年轻化的特点。为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定出台了《太原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办法》,设立科技专项,每年以科技项目为纽带,扶持30名优秀青年人才创新创业。
     科技成果总量大幅增加。全市科技成果有18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68项获省科学技术奖,222项获市科学技术奖。经鉴定的科技成果达1225项。经国家批准授权的专利达2957项,比“九五”增长85%,居全省第一。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总量的23%,是“九五”的1.17倍。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把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组织开展了“太原市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年”活动,建立和发展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市场等一批科技中介机构;实行了职能延伸、事权下放,将项目管理、信息管理、资源管理等21项事权下放给有一定能力的科技中介机构,拓展了中介机构的发展空间。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达321个,比“九五”末增长115.4%,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到13个,孵化面积达20余万平方米,入孵企业近600家。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610项、技术交易额10.1亿元,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市县两级安排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占到了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的三分之二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25%,专利成果转化率达36%,分别比“九五”末提高7%和16%。
     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进展。按年设立专利专项资金100万元,资助15项专利成果转化和100项专利申请;确定五个专利成果转化基地、两所知识产权保护教育试点学校;成功举办两届青少年发明创新竞赛。“十五”期间,全市申请专利3357件,比“九五”增长76%,占全省的38%。
     建立科技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把科技发展主要指标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党委和政府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大力开展“县市科技工作年”活动,强化党政一把手抓科技工作的责任制,加强执法检查力度。十县(市)区科技机构进一步健全,全市74个乡镇、涉农街办配齐了科技副职。十县(市)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累计达到1.1亿元,比“九五”期间累计增长257%。七个县(市)区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行列。
     狠抓科技支农工程。政府五年投入资金3108万元,安排农业科技研发项目170项,星火科技培训50万人次,实施农村技术承包项目449项,推广转化农业科技成果709项,10支农业科技服务流动专家大院小分队、867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近千个行政村实现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村村通”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覆盖率达9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收的贡献率达到50%。
     通过我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将初步形成以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以政策法规、科技投入、人才队伍和中介服务为支撑,以企业技术进步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它的建立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它的运行将不断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极大地增强了全市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

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产业结构失衡,经济效益低下

     我省煤炭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电、能源、原材料为主导的产业群,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这种产业结构显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是计划经济色彩浓厚,主要体现在我市是资源型产业结构特征明显,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为我市的产业结构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是重型结构突出,主要表现在煤炭、钢铁、等重工业,无论在工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还是工业企业所占数量都占有突出的地位。产品结构特别是工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支柱产品单一,优势产品少,多数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低,竞争力差,二是初级产品多、高、精、尖产品少,产品的附加值低。再次,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落后,导致产品质量低下、消耗大、有些企业污染严重,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据调查我市大中型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属于五、六十年代的占到70%以上,属于七、八十年代的不足30%,近十年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全国平均低许多。电子、生物等高新技术近年来虽有发展。但还不足以支撑太原经济。太原工业产品的结构效益比较差,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我市产业结构失衡、产品结构失衡,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就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树立。目前我市有40%的大中型企业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创新机构,已经建立的也有一半不能进行有效的技术开发,形成自己的名牌产品。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规模小,缺乏统一规划,还未形成体系。而且,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极小,在许多技术领域还是空白。有关资料表明,2005年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7%,半数以上企业没有新产品销售收。与全国水平相比,我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明显偏低,这就使得企业越来越缺乏竞争力。经济效益滑坡,必然成为制约企业进步、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而企业因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压力和能力,进一步影响其竞争力,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二)、由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我市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

就我市农业来看,农业商品率较低,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土地质量不高,有效灌溉面积小,再加上有效降雨少,无霜期短,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因而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一直是我市产业中的薄弱产业,生产水平低,产量不稳定,靠天吃饭是太原农业的基本特征。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经济环境脆弱,自然特征山多川少,十年九旱,地力瘠薄,且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效益低的问题尤为突出。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传统产业改造的成效不明显

我市传统产业在工业产业中占有很大比例,也是我市工业职工的主要就业渠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供需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传统产业大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要有市场需求的产品,而在这种供大于求的市场消费面前,只有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对产品进行改造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产品才有生命力,企业才有活力。而我市大多企业由于创新能力不足,致使产品缺乏竞争力,而导致停产倒闭的企业不算少数,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就业压力。

(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科技与经济相脱节

虽然,近年来我市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经济发展有了好的势头,但是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和市场之外,很多工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得到解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不能通过市场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创新、技术转化率只有25%,比全国低15个百分点;科技体制改革滞后,科研机构没有能真正走向市场,科技成果短缺又浪费,科技投入不能产生应有的条件和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环境条件较差。虽然我市也出台了不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但有关部门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造成新产品产值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市场发展缓慢,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的中间环节不畅通,科技与经济的脱节导致我市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仍呈逐渐拉大之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没有明显提高。

三、建设我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措施

     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就是从根本上致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使科技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太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应把握几个原则:一、既要能与国际接轨,又要符合中国国情和太原市情;二、既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又要考虑市场失效转型期市场机制不完善的现实,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三、既要强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又要保护和发展知识创新和智力创造;四、既要重视“硬因素”,“硬环境”的建设,又要注重观念、体制、机制、环境和文化氛围等“软因素”、“软环境”的优化和创新。为此我们认为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更新观念、创新环境

首先要坚持更新观念,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我省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在大众中倡导新文化、新观念,提倡创新,鼓励创业,形成创业光荣、致富光彩的观念。坚持通过创新促进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尊重群众有创造精神。创造一个万马奔腾求发展的大好局面,以体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在企业改革中不断探索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使科技创新工作迸发出激情和活力。
     要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按照“高起点、高技术、高档次”的要求,加大对重点行业、优势企业、潜力产品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而政府的功能是更多的营造环境,倡导新的文化理念。创造一个适合于高新技术创新的土壤环境,创造条件充分调动知识持有者、风险投资家、创业者的积极性。充分保护和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承认他是创新的主角。客观上承认给予他们物质与精神利益的合理性。推进资源的高度市场化,排除技术转移、人才流动、资金融通、企业兼并这些市场行为中的障碍,推进创新资源要至少的合理流动。
     创新需要一个创新的环境。一个社会能否形成科技创新能力,创新能否成为社会的财富,能否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创新人才,关键要看创新环境如何。创新环境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条件,是创新所必须的社会及相关要素与条件的总和。创新环境包含着多层次丰富的内容。首先是社会的内容,包括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法律体制,形成适应创造性的机制,激励和奖励人们去创新,鞭策创新不力者,严惩阻碍与破坏创新者的机制。其次是社会的观念,要树立创新的观念、竞争的观念、合理的消费观念。应倡导竞争进取,而不是“窝里斗”,人人都想过得比现在好,是创新创业的原动力。从人的个性发展所的环境来说,创新环境对人的个性发展要有要求,创新就是提倡个性化,就是要发展个性,敢于突出个性,同时对每个创造性的个性要善于协调和保护。我市目前的创新环境并不理想,如果不改革现状,不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科技创新的问题就解决不好。
     创造创新的环境就要彻底清除有些政府部门与民争利的情况。
     每个公务员都要真正树立服务意识,把有利于本地区的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根除人为障碍,人为障碍已成为制约发展和创新的一大祸害。无论观念障碍、体制障碍、环境障碍、意识障碍、或是技术障碍、管理障碍,这些障碍主要表现的是人为障碍。我们必须在思想上、观念上进行大的转变,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要坚决革除。把太原的改革开放的力度再大一些,革的再彻底一些,开的再阔一些,放的再活一些。只有在思想上、思维模式上进一步创新,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太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政府职能转变是建立太原市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保证

我们已经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向知识型社会全面转型的阶段,在这个总体形势下,以审批经济为机制的资源配置模式已不再适用。各级政府应转变工作职能,提高管理层次,树立服务意识,以服务社会,服务本区域的经济发展为已任,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不再参与企业的具体行为,把主要精力放在搭建基础平台和改善政策环境上。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的硬环境,也包括像金融、税收、贸易政策、吸引人才、诚信政府的软环境。培育和建设完善的创新环境,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职能,发挥地方政府贴近企业、贴近市场的优势,把地区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局部优化的产业化环境,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
     政府要坚持制度创新,不断完善效率、信用、优质的投资环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政策性优势的弱化更加明显,应该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重点,从政策优势向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转变,着力打造效率、信用、优质的综合创新环境,营造“规范、高效”的服务环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要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大对科研院所和大学的支持,形成一支为太原市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服务的,稳定精干的科技力量。要培育有竞争力的,有创新活力的企业主体,积极为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服务,真正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政府应该根据我市的现实科技状况,合理有序的对我市的科技资源进行认真的规划,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支持转制科研院所产权制度的改革,探索产权多元化的现实途径。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充分调动科技人同的科技创新的热情。

(三)、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目前,我市经济和技术实力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不是太原人无能,主要是我市人们开放的思想观念、敢为人先的行为意识和市场经济机制的建设过程滞后于发达地区。如果认真分析就会发现我市也有许多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在国际、国内具有比较优势。所以政府应该善于不断发现、引导、挖掘、培育、我市的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政府在这些特色经济的区带,有意识的保护、扶持、培育这些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人才、资源、资金等方面对企业给予帮助,有意识将有科研、开发和创新能力的研发中心、大学、科研单位向该地区聚集。例如,煤炭的开采、利用、转化、加工以及煤炭深加工产业也具有良好基础,应该在太原这个区域内聚集国内最好的煤炭研究机构、大学和研究中心以及国内顶尖的煤炭研究方面的科学家,成为我国和世界煤的研发中心。再比如,山西的老陈醋,太原是老陈醋的故乡,太原酿造醋的历史已有上千年,山西醋有口皆碑。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却是一张脸看千年。外面的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江苏镇江香醋近几年越来越火,基本上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而且在国外华人的餐桌上,镇江香醋成了中国醋的代名词,山西醋的产业形势严峻,甚至在2001年镇江醋业要来兼并山西醋厂。那时山西人的神经被刺痛了,我们的醋业怎么了?老陈醋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老陈醋失宠了,实际上山西老陈醋的醋业在我国的食品酿造业是比较有优势的,有老祖宗留下来的技术和品牌,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让消费者适应你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的产品只有不断的创新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才是企业安生立命的根本。否则企业就会抱着过去的光荣走向衰亡。我们认为对于这样的区域优势,政府应该努力培育发展醋业及相关产业的创新环境的创新机制,吸引大学,研究院所及企业群向这个区域聚集。以开放的姿态吸引国际、国内的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来并开展创新工作。政府创造条件搭建醋业的研究、产业市场、流通、信息的平台。把国人对醋的目光吸引到山西来。通过政府有引导和市场机制的推动重振山西醋业的雄风。在政府宏观调控和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市场经济无形之手的推动,使我市的优势企业和潜力产品成为种子,让许多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向这些企业和产品聚集,形成一定的市场,成为特色经济区,通过不断的创新我市的特色经济就会出现“大树参天,百草茂盛”的局面。

(四)、营造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的土壤

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决定能否实现科技创新的根本。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各地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人才、智力的竞争。谁拥有创新人才,谁就拥有发展的优势,就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我市目前还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尚未实现全面工业化,农业经济还占有较大比重,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较低,劳动力数量多且素质低下,人口、资源、环境仍然是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素质、人才问题十分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人才的培养选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结构比例和使用管理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才结构不够优化。从专业人才结构看,高层次人才短缺,高新技术人才不足;从技术职称结构看,高级人才偏少,从人才年龄结构看,老化现象突出,后劲不足,甚至在一些单位和领域出现了人才断层的苗头:从人才队伍构成看,单纯的科研人才较多,经营管理人才、战略决策人才,通用人才严重缺乏。二是人才队伍不够稳定。我市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紧缺和闲置浪费现象并存。三是继续教育滞后,知识老化严重。由于培训经费短缺和培训手段落后,使得大多数专业技术骨干难得有机会培训进修,导致知识老化,创新能力下降,难以引进推广新的技术,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四是管理体制不配套,制约了人才资源的发展。在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和科研机构运行机制下,有效的科技投入和人才激励机制尚未健全,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研经费少,仪器设备陈旧,中试手段落后,技术人才业务专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尚未形成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条件。
     尽管我市的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着种种不足和困难,但我们应该正视不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一种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适合于人才队伍迅速成长的体制和机制,建立起能有所作为活力的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和发挥科研力量的作用,发挥这支力量潜在的创造能力,使它与经济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做好我市面向21世纪的人才吸引、使用、储备工作。努力建立一套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营造一个有种于吸引科技创新人才来我市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这个环境包括优美、洁净的生产、工作环境;和谐、文明的人文环境;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公平竞争环境;能够实现个人理想、体现个人价值的创业环境;建设一支包括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发展战略人才在内的创新人才队伍。以开放的胸怀欢迎年轻的学子来并创业和工作,建成一块人才向往与聚集的热土,让这块土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建设和创业创新的热潮。

四、对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建议对我市的创新体系现状进行认真分析

     建议对我市现有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架、运行状态及发展趋势进行认真的对比分析。对比国内、国外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情况,如:科研机构的构成现状、高校的R&.D情况、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设立及运行情况、R&.D的资源配置及投入情况、R&.D的资金来源、R&.D占GDP的百分数、执行R&.D构成单位,我市的科技规模、学科分布、技术人员构成,我市将要发展的领域等。事实求是地反映我市的现实科技状况。澄清家底,明确任务和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对现有科技创新体系进行调整、充实和变革、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建成一个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为创新源泉和后盾,中介机构和科技园区为纽带,市场为导向,创新为核心,应用为目的,符合科技全球化要求,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金融机构有效结合,科技资源配置优化、人才辈出、运行高效,富有科技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

(二)、对我市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增强知识创新能力

     我市的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正在安按照国家和科技部的要求一步步的向前推进。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科研机构作为知识、技术的创新主体,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后盾,应该利用科技体制改革契机,对我市科研机构在发展中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把改革成为振兴太原科技的动力和契机,通过改革重组后形成一批精干的新型科研机构,成为太原市的知识创新基地。我市应该集中财力解决和引导这些科研机构的资金投入问题,同时在这些院所内部推行现代管理制度,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外部实行定期评估、动态管理、择优支持、优胜劣汰的运行机制。这支队伍主要面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问题,承担少量的基础研究,侧重应用研究、具有前瞻性与战略性的高技术研究以及共性、关键性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它们不仅谋求技术突破,寻求新技术的种子,培育新技术的幼芽, 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而且提供知识和人才,成为重要的技术创新源泉和知识库。

    组长:贾和平
    成员:常一民  王晓凌
    执笔:贾和平


© 版权所有: 九三学社太原市委员会


电子邮箱:93b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