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产业化
李兆玉政协联组会发言
我是从事林业绿化工作的,我想从这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我市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的现状与瓶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篇幅的提到了生态环保建设方面的问题,描绘了发展的蓝图,非常的鼓舞人心。这说明,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投入前所未有的力度,我们每个人也都感受到了周边环境的巨大变化。政府的高度重视,带来了生态、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生态的不平衡是长期的,历史造成的,生态欠账不是一时能够弥补的。正因如此,我们要下大力气去解决生态欠账多与财政资源有限这一矛盾;解决荒山遍地,要想植树造林,钱从哪来的问题。
(二)、生态建设任务重。我们常常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生态建设就是建公园、建绿地。其实不然,我们往往是花了大量的钱,建了少量的园。以目前的投资状况和建设力度要想真正达到生态平衡,我认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生态建设工作有其复杂性,需要口号与理念,更需要几代人的实干和坚持。我认为,生态建设应该回归到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这个基本原则上来。
(三)、林业基础薄弱环节多。目前的生态林业建设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苗木外调,乡土树种在本地绿化中占得比例非常少;二是品种不全,本地的优良品种,尤其是乔灌木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推广。这两个问题就是导致树木成活率低、栽植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四)、社会对生态造林的关心不够、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目前,生态造林运作的现状主要是,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在普通百姓的观念里,并没有变成一个全民的自觉行为。虽然,太原市的整体生态变化很大,但是往往翻座山,过条路之后,依然是荒山一片的景象。这与建设“美丽太原”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对我市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区域建设规划,应向城市建设规划一样,要量化、细化、具体化。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永久依据。长远规划,连续运作。
(二)、用政策调动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特别是社会资本因素。目前的主要运作模式,对中小企业起不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也不利于形成全民自觉参与的氛围。如何在绿山和富民之间找到切入点,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让广大中小企业和林农不再因效益低下而“望林兴叹”。我认为,要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比如,成立林业股权协会之类的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现代效益林业,提高林业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改变林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林农端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尴尬现状。让政府花少钱,见大效益。
(三)、种植与管护的问题。我市生态建设面积大、范围广;可施工单位往往是种植树,不管护,形成了造林植树还复荒的局面。看似退耕还林,但实际效果并不好。我建议,在生态建设中,政府应从政策、资金方面大力扶持生态苗圃建设,更好的适地适树,从根本上解决就地取苗的问题,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时,从栽植技术、造林方法上加大科研力度,在苗木规格、栽植方式上有所突破。力争无水栽培、干旱栽培等新技术在我市取得成功。
(四)、林业产业化如何发展。林业产业化发展应具备几个条件,一是空间,林业划分区域化;二是管理要责任化;三是资金要渠道化,从而形成林业产业链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