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发言材料 [九三学社太原市委员会的团体提案(一)]
 

 

关于加强避难场所等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城市防灾能力的建议


  一、背景

  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公共安全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灾害的预警预报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随着现代城市人口和建筑的密集化、管网系统的复杂化发展,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潜在危害也呈指数上升趋势,公众对公共安全需求不断增长。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应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防灾体系基础建设应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否则,一旦遭受大面积的突发公共事件,比如地震灾害的袭击,整个城市将有可能陷于瘫痪和混乱的状态,给应急和救援工作带来困难,加大灾害的损失。

  二、现状

   我市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特别是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防灾减灾投入偏低,灾害防御和应急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表现在:(1)目前我市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各管理部门之间联动性差;(2)我市缺乏科学系统的应急避险避难场所,应对小型突发事件能力尚可,只考虑临时应急疏散,没考虑长期避难能力。(3)弱势群体集中地区比如老街小巷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4)周边农村特别是"城中村"的公共安全设施没有统一的管理。

  三、提高城市防灾能力的几个建议

  (一)建设以防灾公园为载体的综合应急避难场所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城市管理向科学化、人性化发展的体现。随着近年国内外海啸、地震、非典、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各个国家都加强了防灾的规划建设。日本通过立法规定城市公园必须具备防灾功能,要具有临时或长期避难功能和紧急救灾对策所需要的设施等。北京市政府在元大都公园、海淀公园等地建设了具有多项功能的避震应急避难场所,对我市的防灾规划有一定借鉴作用。
我市目前还没有科学系统的应急避难场所,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符。大的突发灾害事件,将产生大量长期灾民,如何保障灾民在避难时基本的水、电、食品供应等功能的快速实现,目前缺乏科学的实施方案。去年11月江西九江地震,至今仍有数万居民在帐篷中避难生活。同样去年巴基斯坦地震,数百万居民在严寒中避难,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引发抢劫和疾病等社会混乱。而日本近年的几次地震后,能快速地恢复正常秩序,得益于其高效的应急准备工作。
加强我市"十一五"公共安全和防灾能力规划和建设,其中建设综合性的应急避难场所已成为当务之急。建议如下:
1、利用新建公园契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并作为防灾示范公园。今年即将开工建设的学府公园,周围人口密集,学校、企业集中,可能产生大量的疏散人员,适合建设避难场所。建议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将其作为防灾示范公园,在总体设计时加上防灾避难功能。
2、制定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建设的规范和技术要求,科学制定城市安全应急规划。新建(改造)的公园、绿地、广场、公共场所,根据规范要求和具体特点,应设计具备临时疏散避险场所或长期避难场所的功能。长期避难场所要具备基本生活功能的条件,在制定规范和技术时应考虑其长效利用和保护措施。
3、防灾公园要注重"平灾结合"的功能。由于灾害的"大损失、小概率"特点,公园平时以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防灾设施应尽量隐蔽,指示标志牌则要美观,并按技术规范标准制作,兼起防灾科普教育作用。
4、加强绿化带的建设和保护。绿化带不仅可以避难,而且具有灾害隔离的功能,可以防止火灾等灾害蔓延。在市政道路建设和小区建设时应加强绿化带的规划,这样做既符合防灾城市的需要,又符合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需要。

  (二)大规模开展"小巷治理"活动

  我市公共安全的一个巨大隐患就是老城区小街巷的无序发展。比如桥头街等地,聚集着大量居民,路面质量差,违章建筑多,环境同随地摆摊、乱倒垃圾等现象形成了恶性循环,给交通和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这里一旦发生火灾等事故,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百姓的大多数生活时间是在小街小巷中度过的,小巷的和谐是"和谐太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建议:
  1、把开展"小巷治理"活动作为市里一项重点工作。把市容治理、卫生治理和安全治理结合起来,进行声势浩大的小街巷全面综合治理,使太原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文明城市。
  2、在社区、公共场所等地设置应急避难疏散图和指示标志,以加强日常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安全和防灾意识。

  (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对农居安全问题统一管理

  我市将启动 "新农村建设"工程,同时在城市拓展中将有大量的"农村整体迁移"、"城中村改造"等规划项目,在这些项目的实施中,目前还缺乏应走在前面的涉及安全问题的统一规划和相应的管理办法。
我市广大农村民居和村镇公共设施安全隐患多,防灾能力十分薄弱。农村的民用建筑特别是农民住房(简称农居),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和部门管理,一般不进行正规的安全设计。资料表明,我国80%的农村民居没有进行抗震设防安全设计,近年因地震和其它灾害造成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也主要集中在农村。
前不久江西九江地震给农村建筑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这次地震只有5.8级,却造成十几万间房屋倒塌或裂缝,至今仍有数万灾民不能回家。
  2004年,18位两院院士联名向国务院提出启动"农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建议,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曾培炎副总理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开展这项工作。
农村民居的安全问题事关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安全应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我市政府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意见,使这项工作得以开展。建议如下:
  1、在实施"新农村建设"、"农村整体迁移"、"城中村改造"、"农转城"等项目时,应加强抗震、防火、防汛等安全的统一规划设计。
  2、政府提前出台农居安全问题的相应管理意见和指导措施。明确管理部门及其责任,制定有关推进方案,加大对"城中村"等不经安全设计违章建筑的处罚力度。
  3、制定可行的优惠措施,鼓励农民在建房时进行安全设计。比如政府出资募集经济实用的抗震安全设计施工图纸和技术,公开免费提供给农民,以及建立政府专用补贴基金等。
  4、建设示范工程。试点推行具有抗震等安全性能、布局合理、经济适用、符合我市民俗特点的"农村民居安全示范点"工程,以点带面,推动我市农村民居安全工程建设。
  5、重视整体迁移选址的地质条件勘探。避免将大规模农村建筑选在活断层、松软地基、液化地等不宜建设地区。

 

© 版权所有: 九三学社太原市委员会


电子邮箱:93b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