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营造市场环境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我市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应当看到,我市文化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产品特色不明显,文化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文化经济贡献的比重偏低。政府应大力营造有利于市场发展的环境,发展有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经济,引导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
一、我市文化产业不发达原因浅析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不尽如人意,有客观和历史的原因,也有当前主观因素;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内部消费的局限;有市场自身的问题,也有服务管理不到位的方面。主要分析为以下几点:
1、没有形成大文化环境和大文化市场。客观上讲,经济不发达、重工业城市定位等,曾经制约了太原文化市场的发展。但多年不重视文化引导,没有培育形成有特色的大文化环境,也是文化市场和产业不发达的重要因素。我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现代生活和文化产业中的影响不大,对产品的渗透不足,投资环境没从根本上改善,引导投资文化市场的能力薄弱等,都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2、文化产业保障体制不完善,人才流失严重。文化市场吸引力不够,资本流向文化市场缺乏动力和保障,企业效益低难以挽留人才,成为发展的瓶颈。保障机制不完善,人才流失,直接导致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不足。
3、文化产品相对分散,产业规模小,实力和品牌效应不足。目前我市没有形成有规模的文化产业园区,特别是缺乏有实力的创意、出版、影视、广告、动漫、网络、设计等现代文化企业,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不足,有影响和知名度的文化企业如凤毛麟角。
4、文化消费和文化产品没有形成互动合力。一方面,文化消费比重低,市场不繁荣,文化消费拉动点少,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不够;另一方面,缺少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满足市场,文化产品交易量低,文化市场需求依赖外来产品严重。
二、政府应致力改善市场环境,发展文化事业,引导文化消费,推动文化经济增长
首先,政府应营造文化发展的大环境。这不仅仅是指对文化产业和经济的拉动,更是文化整体的推进。引领健康向上的文化事业和文化市场,是政府的职责。在文化产业方面,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和扶持,避免参与经营。营造文化氛围,发展文化事业,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导的文化经济是做强做大文化产业的根本之路。
其次,开创具有太原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做强文化产业,还需要挖掘区域特色,下力气开发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依托我省文物资源大省优势,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拉动特色文化消费。特别要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打造新的文化名城,加快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步伐。
再次,积极引导发展民营经济投资文化市场。通过扩大民营经济发展规模,吸引外地投资,先放后导,边发展边规范,不断形成产业集群和行业规模。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它行业和领域,鼓励民营经济建办城市教育、休闲文化、网站、娱乐等法律允许的公共产品设施,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营造环境和提供服务上来。
三、以发展文化产业链和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一是制定有利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和产品板块市场发展。我市目前缺乏有影响力的文化龙头产业和主打产品,市场不活跃。打造有特色的文化旗舰,形成特色产品版块,能够起到启动市场,带动行业整体快速发展的作用。
二是建设吸引投资的文化产业创业和孵化园区。我市现有产业园区有政府引导的,比如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市场自发形成的,比如南内环电子一条街。当前,适宜于政府引导,建设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园区,带动创业和产品孵化;同时,通过城建改造等手段,激励文化市场自主成型。建议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交易市场(文化街)建设步伐,生产与交易形成互补,以创作带贸易,以流通促生产,促使产业链不断完善,分工协作更加紧密。
三是出台激励文化产品研发办法,加强文化和科技结合的政策倾斜。制定扶持政策,鼓励目前效益好的粗放型生产企业转型或投资文化产业。吸引具有高新技术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机构来并发展,在新型科技文化和创意文化方面形成竞争优势。
四、建立人才保障和培养机制
把文化强市人才战略与我市院校资源整合结合起来,力争在培养现代文化策划人、经纪人、管理人、制作人方面下功夫。建设具有特色的文化强市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把太原打造成城市文化人才培养的摇篮。我市目前大专院校数量不少,其中不乏艺术院校和文科院校的部分专业,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但大多院校规模偏小,没有特色,竞争力不足。究其原因,是体制不畅,加之学校效益不好,导致生源素质低,教育水平不高,学校产业也不发达。
文化强市战略给院校整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会。一方面,院校整合要打破行业归口弊端;另一方面,鼓励民办院校和股份参与,注重学校产业发展。鼓励学校和产业结成同盟,比如学校和演艺公司、文化公司、文化研究机构、文化中介机构形成产、学、研一体。只有有了人才,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发展文化产业才会有保障。
九三学社太原市委员会